您的位置:主页 > 公告动态 > 正大动态 > 正大动态
嘀嗒上市,灵魂拷问
2021年4月13日,嘀嗒出行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。十天后,哈啰出行在美提交了上市文件。与此同时,滴滴IPO的“听说”也越传越真。加上已经上市的安永行(603776.SH),在不久的未来,“中国共享出行板块”将浮出水面。
嘀嗒的营收结构及毛利润
1)营收结构
嘀嗒确立于2014年并最先运营顺风车平台。2015年完成IDG领投的B轮融资。2017年上线网约出租车服务并取得2770万营收,这是嘀嗒昔时唯一的收入泉源(2017年营收数据来自“失效版”招股文件)。
2018年、2019年嘀嗒营收划分为1.18亿、5.81亿,同比增速划分为324%、394%。2020年营收7.91亿,增速回落至36.3%。
2018年没有网约出租车收入,顺风车营业营收7792万元、占营收的66.3%,广告营业营收3967万元、占营收的33.7%;
2019年顺风车营业营收5.33亿、占营收的91.9%,广告营业营收微增至4100万、占营收的7%,网约出租车营业收入626万、占营收的1.1%;
2020年,顺风车营业营收达7.06亿、占营收的89.2%,广告营业营收增至4693万、占营收的5.9%,网约出租车营业营收收3887万、占营收的4.9%。
网约出租车营业的收入“忽隐忽现”,给人的感受是嘀嗒“没想好”,2018年试着all in顺风车。为了做大营收规模、给投资人更厚实的想象空间,2019年重新启动了网约出租车营业的变现……真相可不是这么简朴!
2)总体毛利润
嘀嗒服务成本包罗付款处置、第三方服务、保险、平安、外包广告、薪酬、办公费等等。
2020年,付款处置及第三方服务成本为7840万(其中付款处置5774万、第三方服务2066万)、占营收的9.9%;保险及平安成本2705万、占营收的3.4%;外包广告服务1082万、占广告收入的23.1%;其它成本(薪酬、办公费、税费等)1426万。
2020年嘀嗒毛利润6.6亿、毛利润率83.5%,比2019年高4个百分点。对比发现,毛利润率上升的主要缘故原由是“付款处置成本”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(从2019年的11.1%降至2020年的7.3%)。这笔用度主要支付给微信、支付宝,嘀嗒议价能力有限,进一步压缩费率的可能性不大。
两台引擎,“一真一假”
重启网约出租车营业变现,表层目简直是推动营收增进,相当于增添了一台“引擎”。
凭证招股文件,网约顺风车、网约出租车是嘀嗒两大焦点营业。但出租车营业变现不易,更别提规模效益。
1)网约顺风车
顺风车营业通过向私人车主收取服务费发生收入,每单最低1元、封顶15元。
2018年、2019年、2020年顺风车营业生意金额划分为19亿、85亿、81亿,营收划分为7790万、5.33亿和7.06亿,服务费率(变现率)划分为4.1%、6.3%、8.7%。
2)网约出租车
2019年嘀嗒出租车平台促成搭乘1.1亿次(滴滴为4.1亿次);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,出租车营业搭乘数降至4180万次,但收入却从626万增至3887万。
嘀嗒每促成一单出租车搭乘所获收入,从2019年的0.06元增至2020年的0.93元。倒不是嘀嗒“悍然提高服务费”,而是在许多都会的服务原来是免费提供的,2020年收取服务费的都会大幅增添——开展网约出租车服务的86个都会中,有34个都会取得营收(向司机收取)。
2017年,网约出租车是嘀嗒钱币化的唯一起径;2018年放弃出租车营业变现,主攻顺风车;2019年,与西安交通部门的相助使出租车营业“死而复生”,取得626万收入;2020年收入3886.5万。
招股文件给投资者制造“嘀嗒有两个生长点”的印象,看似“双引擎”,实则“一真一假”。
顺风车运营规模
1)车主规模
停止2020年终,嘀嗒在天下366个都会提供顺风车平台服务,拥有1080万认证私人车主。
2017年平均月活车主不到20万;2018年Q2最先发力,6月末到达28.6万、年终到达94.5万,同比增进385%;2019年Q1,平均月活车主达125万、同比增进535%;2019年Q4,平均月活靠近200万、增速降至105%。
2020年H1,受疫情影响嘀嗒月活车主数降幅跨越20%,但下半年并没有恢复增进,Q4平均月活182万,同比下降5.9%。
值得注重的是,月活车主平均每人每月出车8.3次(2020年数据),相符“顺风”观点。但嘀嗒没有披露方差,也没提对“过分用功”车主的限制措施。
2)搭客规模
2017年平均月活搭客不到60万;2018年Q2最先发力,6月末到达86.4万、年终到达320万,同比增进440%;2019年Q1,平均月活搭客进一步增到413万、同比增进589%;2019年Q4,平均月活684万、增速降至114%。
2020年Q1,月活搭客数同比下降19%,Q2同比降幅收窄至11%。下半年仍未恢复增进,Q4平均月活569万、同比下降16.9%。
2020年,顺风车月活搭客平均每人每月乘坐2.5次,每次生意金额约为55元。
平均每次出行要花55元,跨越人们对顺风车用度的熟悉。招股文件没有明确界说,不知生意金额“含水量”。
3)真实毛利润
凭证招股文件,2018年、2019年、2020年顺风车营业毛利润划分为4039万、4.43亿和6.16亿,毛利润率划分为51.8%、83.1%、87.3%。
但在“销售及营销开支”项下,过往三年支付给用户的“奖励”金额划分为563万、4480万和1.35亿。高频营业对用户的津贴/奖励,是直接从营收中扣除照样先确以为营收再作为“市场用度”列支,对财报观感影响很大。
航空公司以1000元出售全价2000元的机票(也就是五折),不会像嘀嗒这样先确认2000元收入、再计1000元市场用度。
顺风车用户原本就是价钱敏感群体,“薅”遍种种出行APP,谁家“津贴/返券”力度大就用谁家。严酷讲,嘀嗒顺风车营业的“用户奖励”不应计入营收。2020年这笔支出达1.35亿,占顺风车营业收入的19.1%。
从顺风车收入中剔除“用户奖励”,获得“营收*”“毛利润*”和“毛利润率*”。2020年这三个数据划分为5.71亿、4.81亿和84.3%。不剔除“用户奖励”的情形下,嘀嗒顺风车营业的毛利润率为87.3%。
2020年顺风营业营收7.06亿,同比增进32.3%;若剔除“用户奖励”,顺风车营业营收为5.71亿,同比增速仅为16.8%。
毛利润率跨越80%,顺风车吸金能力尚可,但投资人还要看增速和生长空间。用大手笔奖励用户,并将支出的“奖金”计入营收可谓一石二鸟——激励用户花钱,用自己的钱直接“填充营收”。
网约出租营业是鸡肋吗?
网约出租车营业营收规模偏小,如不计入用户奖励,排场异常尴尬——
2018年网约出租车没有一分钱收入,却莫明其妙地支付了2786万元“出租车网约服务付款处置开支”和高达4.47亿的用户奖励!
2019年,出租车营业营收626万元、付款处置开支高达1044万元,尚有3547万元的用户奖励!
2020年出租车营业营收3887万元,付款处置开支从“营销用度”改列入“服务成本”。由于2020年生意规模六倍于2019年,付款处置成本一定成倍增添,2642万元“服务成本”主要是付款处置开支。
按嘀嗒的算法,网约出租车营业有1245万元毛利润。但在支出2034万元用户奖励之后,毛亏损近800万。
真相远不止这些。向出租车司机提供有偿服务,不仅面临市场竞争,还要获得地方交管部门允许。要保证搭客、司机知足,还要让地方政府放心,有需要为每个都会配备运营/客服团队,最好有专职PR/GR。每个都会租间办公室、放几小我私人,一年的“挑费”不会少于100万。
停止2020年终,嘀嗒网约出租车在34座都会获得收费允许,收入不到4000万。平均每座都会100多万年收入,不够“挑费”。
岂论规模、运营模式、津贴机制照样成本结构,嘀嗒网约出租车盈利遥遥无期,甚至可以说基本不合逻辑。
假设每个提供有偿出租车服务的都会,需要100万线下运营成本。这笔开支在服务成本中“无处安身”(2642万元服务成本主要是付款处置开支)。估量是“化整为零”藏身于营销用度中的“客服外包开支”、行政用度中的“员工开支”或“办公室相关开支”当中(纯属展望)。
网约出租车营业“钱途”云云幽暗,嘀嗒为什么非要搞,就是为凑几万万营收,给投资人些许“想象空间”吗?
剖析发现,原来嘀嗒的商业模式竟也是“三级火箭”,呼叫出租车是个工具,目的是引流。
稀奇是在早期,平台上一无私人车主、二无搭客,开展顺风车营业无从谈起。以是嘀嗒必从网约出租车做起,仅在2018年,嘀嗒就花了4.5亿奖励出租车搭客。
赔本的网约出租车服务是“第一级火箭”;嘀嗒APP的作用是提供沉淀用户的场景,相当于“第二级火箭”;网约顺风车营业及广告是变现方式,是嘀嗒的“第三级火箭”。
网约出租车之于嘀嗒,正如外卖之于美团、智能手机之于小米,是手段不是目的。
滴滴做网约出租车的目的生怕也在于此,2019年滴滴搭乘人次跨越4亿,约为嘀嗒的四倍。由于规模效应,滴滴的网约出租车营业未必亏损。
更主要的是,滴滴的“一级火箭”尚有代驾、共享单车、公交地铁等高频应用;“第三级火箭”则有专车、社区团购、理财、租车甚至卖车等变现方式。
同是“三级火箭”,嘀嗒这个“Tiny版滴滴”,从第一级到第三级都太细了。
顺风车市场有多大空间?
凭证支付55万元用度后获得的“弗若斯特沙利文”讲述:2015年至2019年,顺风车市场年增2.9%,网约车年增50.8%。沙利文展望2019至2025年,顺风车增速将达41.8%。到2025年顺风车市场生意总额将从2019年的140亿增至2025年的1139亿。
甲方嘀嗒主营网约顺风车,且市场份额达三分之二,于是从2020年最先,顺风车市场年均增速到达此前的14.4倍;
甲方嘀嗒不做网约车,于是从2020年最先,网约车市场年均增速降至此前的五分之一;
甲方嘀嗒第二主营是出租车营业,于是从2020年最先,出租车市场增速增至此前的四倍。
2019年12月31日到底发生了什么?乙方沙利文的讲述不能让人信服。
私人车是私人领地,有若干车主愿意为增添一点收入让生疏人搭乘?顺风车在中国问世十多年,渗透率仍不到0.2%是有缘故原由的。尤其去年还发生了疫情。
另外,电动车在一二线都会通勤有很大成本优势,私人车主能耗支出将大幅降低,与生疏人共享的欲望所剩无几。
沙利文凭什么说从2020年1月1日最先,顺风车市场年均复合增速将跨越40%,2025年渗透能到达1%,由于收了55万?
嘀嗒吐血、裂墙做网约出租车,为的是引流,变现方式是顺风车(险些是唯一的方式)。若是顺风车没多大“前程”,嘀嗒岂不白忙?这家公司的投资价值何在?